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招生网 网站首页 海外留学 查看内容

985大学介绍——华中科技大学

2025-1-16 10:56| 发布者: 招生网| 查看: 8| 评论: 0

一、基本情况介绍
华中科技大学(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华中大、华科大(HUST)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是一所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央直管高校。该校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01计划”“111计划”“英才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是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为中欧工程教育平台成员和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长江中游城市群“双一流”高校联盟成员。
图片
1.辉煌历史
华中科技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其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 2000 年合并组建而成。以下是其详细历史:

华中理工大学
1952 年 11 月,中南军政委员会根据中央关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指示,决定在武汉成立 “华中工学院”。
1953 年 10 月,华中工学院在武昌建校,集中多所高校的机械系、电机系等相关专业及部分基础课教师和设备作为建校基础,高起点建设多科性工业大学。
1960 年 10 月,被批准成为全国重点建设高等学校。
1981 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博士授予点中,有 27 个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学位,9 个专业有权授予博士学位。
1984 年 7 月,研究生院正式成立,是全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 22 所大学之一。
1988 年 1 月,国家教委批准华中工学院更名为 “华中理工大学”。
2000 年 5 月,武汉科技职工大学(科技部管理学院)并入华中理工大学。
同济医科大学
1907 年,德中双方在上海创办 “上海德文医学堂”,埃里希・宝隆博士任首任校长。
1912 年更名为 “同济医工学堂”,设医、工和德文三科。
1927 年,更名为 “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
1951 年 9 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内迁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 “中南同济医学院”。
1955 年 8 月,更名为 “武汉医学院”。
1985 年 7 月,更名为 “同济医科大学”,学校逐渐从单一的医学院发展为综合性的医科大学。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1952 年 8 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以中南地区六所工程学校的土木市政专业为基础,选址武昌马房山,合并组建 “中南建筑工程学校”。
1958 年 5 月学校升格为大专,定名为 “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
1960 年 1 月,学校更名为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城市建设高等学校。
1981 年,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决定在东湖马鞍山麓新址新建,组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2000 年 5 月 26 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
2001 年,批准成为首批 35 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
2006 年 12 月,被列入经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批准建设 “985 工程” 高等学校名单。
2010 年,入选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高校。
2017 年 9 月,被列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2021 年加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入选了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同时成立了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
2022 年 2 月,华中科技大学被列入第二轮 “双一流” 建设高校名单。
2023 年 2 月,华中科技大学霍普克罗夫特计算科学研究中心成立。

图片

2.院系设置

建校初期院系调整
1953 年,华中工学院集中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这些院校的部分基础课教师和设备建校。
1958 年,华中工学院的汽车、拖拉机、内燃机等专业整体调整到新组建的武汉工学院。

改革开放后院系调整
1979 年,华中工学院成立管理工程系,创办物质管理专业。
1980 年,创办中国语言研究所,建立科技英语专业,成立外语系。
1983 年,华中工学院设立技术经济专业,成立经济系。
1984 年,华中工学院初步实现了以工为基础,理、工、文、管相结合向综合化发展的目标。
1994 年,华中理工大学建立了理学院、文学院、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与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三校合并后院系调整
2001 年,华中科技大学原社会科学部的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中共党史教研室、哲学教研室分别划归经管学院、新闻系和哲学研究所。
2005 年,华中科技大学政治教育系与同济医学院社科部合并组建新的具有独立建制的政治教育系。
2007 年,华中科技大学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9 年,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
2021 年,华中科技大学成立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
2024 年,华中科技大学新增机器人工程、供应链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计算金融本科专业,新增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项目。
图片
二、优势学科介绍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华中科技大学情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院系专业
学院

专业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业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卓越计划实验班)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产品设计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含给排水卓越计划实验班)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护理学院

护理学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卓越计划实验班)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王大珩光电创新实验班)

电子信息类(启明光电本硕博实验班)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卓越计划实验班)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核工程与核技术

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卓越计划实验班)

能源与动力工程(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卓越计划实验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电信卓越计划实验班)

电子信息工程(信息类数理提高班)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

人工智能

自动化

自动化(自动化卓越计划实验班)

人工智能(创新实验班)

人工智能(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物联网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计划实验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船海卓越计划实验班)

船舶与海洋工程(含智能船舶与海洋开发技术方向)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智能建造

土木工程

工程管理

交通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学(五年制)

城乡规划(五年制)

风景园林(五年制)

建筑学(创新实验班)(五年制)

环境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

航空航天学院

飞行器设计及工程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力学本研拔尖实验班)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信息安全

网络空间安全

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科学

生物制药

生物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信息学

生物医学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及卓越计划实验班)

生物科学(国家科教协同计划贝时璋菁英班)

生物技术(国家级一流专业及特色专业实验班)

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统计学

物理学院

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严济慈物理学英才班)

化学与化工学院

化学

应用化学

未来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自动化与人工智能

生物医学工程

集成电路学院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卓越计划实验班)

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五年制)

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五年制)

预防医学(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药学院

药学

药学(生物药学基地班)

药学(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

法医学系

法医学(五年制)

口腔医学院

口腔医学(五年制)

第一临床学院

临床医学(本硕博贯通培养、八年制)

临床医学(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临床医学(五年制)

医学影像学(五年制)

医学检验技术

第二临床学院

临床医学(本硕博贯通培养、八年制)

临床医学(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临床医学(五年制)

儿科学(五年制)

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

哲学学院

哲学

经济学院

经济学(实验班)

经济统计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学

金融工程

国际商务(英语二学位)

经济学(经济学创新实验班)

社会学院

社会学

社会工作

法学院

法学

人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言文学

外国语学院

英语

德语

日语

翻译

法语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新闻学

广播电视学

广告学

传播学(网络传播、计算机双学位)

播音与主持艺术

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人力资源)

市场营销(数字化营销)

会计学(注册会计师)

财政学(税务)

财务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物流管理

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

行政管理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4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计),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44个学科参评,全部上榜,其中4个学科进入A+,A类学科14个,B+及以上学科33个。9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学科建设
类别

名称

“双一流”建设学科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学、生物物理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系统结构、水利水电工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内科学(血液病)、内科学(呼吸系病)、外科学(普外)、外科学(泌尿外)、妇产科学、麻醉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通信与信息系统、内科学(传染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中西医结合基础、药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师资力量

规模与结构
:现有专任教师 3700 余人,其中教授 1500 余人,副教授 1400 余人,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高层次人才
院士
:教师中有院士 20 人,他们在各自的学科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广泛的影响力,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
首席科学家
:“973 计划” 项目首席科学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302 人,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承担重要任务,推动科学研究的前沿发展。
国家级教学名师
:有国家级教学名师 13 人,他们具备高超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43 人,是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的中坚力量。
创新团队
: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 11 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19 个,这些团队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师资力量
类别

名称

中国科学院院士

熊有伦、程时杰、罗俊、丁汉、陈孝平、骆清铭

周又和、刘买利、于登云

姚建铨(双聘)、叶朝辉(双聘)

中国工程院院士

崔崑、潘垣、张勇传、周济、樊明武、李培根、丁烈云、李元元、尤政、张广军、马丁、邵新宇、邬堂春、陈学东、瞿金平(双聘)

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李元杰、龚非力、陈孝平、吴昌林、王建枝、陈传尧、严国萍、何岭松、熊永红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罗俊、周专、吴雅、任佳刚、丁汉、龚建平、孔维佳、肖传国、王建枝、蒋向前、徐涛、马丁、骆清铭、吴颖、罗小平、金海、李和、宁琴、黄士昂、徐明厚、陈建国、肖奕、邬堂春、邱建荣、尹周平、王伟、张旭、胡豫、解孝林、黄云辉、邵新宇、李亮、曾绍群、陆培祥、朱宏平、施焕中、周剑峰、周怀春、熊蔡华、冯丹、曾志刚、张新亮、王红卫、郭照立、周华民、吴军、刘剑峰、涂良成、江涛、刘争、谢庆国、李志纯、程翔、刘世元、朱锦涛、夏帆、胡忠坤、罗小兵、张智红、彭芳瑜、卢新培、陈莉莉、王新云、唐江、张勇慧

“973计划”(含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及项目首席科学家

郑楚光、马丁、肖传国、罗俊、冯丹、丁汉、金海、宁琴、邬堂春、骆清铭、杨祥良、李亮、袁小明、陈建国、李国民、邵新宇、曾绍群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谭波、廖广兰、白翔、王健武、李志纯、程翔、缪小平、黄昆、王芳、翟天佑、马聪、周军、黄永安、胡家兵、廖小飞、张海涛、唐江、吴付科、兰鹏飞、陈莉莉、陈汉华、付英双、胡先罗、赵海波、付玲、张春、何美安、王琳、吴庆文、周月明、薛志刚、杨海平、王康丽、董建绩、胡鹏、王保伟、黎敏、杨山清、张小明、唐明、刘方明、刘超红、郭欢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罗俊、陈清明、欧阳康、任佳刚、沈关心、陈孝平、周云飞、陆继东、骆清铭、吴颖、孔维佳、段献忠、杨宗凯、陈吉红、史铁林、冯丹、金海、王红卫、徐涛、周建中、王建枝、马丁、邱建荣、肖奕、吴军、胡豫、罗小平、黄云辉、解孝林、宁琴、邵新宇、邬堂春、徐明厚、曾绍群、丁汉、陈学东、陆培祥、徐顺清、尹周平

新世纪优秀人才

董建绩、黄永安、胡忠坤、廖敦明、李国徽、李会巧、栗茂腾、林湘宁、刘晶、柳朝辉、罗小兵、单斌、王鸣魁、文劲宇、吴松、杨君友、于敦喜、赵海波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建设有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四颗明珠”为代表的一批国家重大科研基地,拥有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医学中心、1个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6个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一批省部级科研基地。

类别

名称

国家研究中心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

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燃烧与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强电磁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企业信息化(CAD)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

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医学中心

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

国家能源中心

国家能源煤炭清洁低碳发电技术研发(实验)中心

国家能源生物燃气高效制备及综合利用技术研发 (实验) 中心

国家专业实验室

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

外存储系统国家专业实验室



校区情况
主校区

位置
:位于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 1037 号 。

概况
: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主体部分,校园内绿树成荫,建筑错落有致,既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也有充满历史韵味的老建筑。这里交通便利,紧邻繁华的都市中心,却又闹中取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学习和科研环境 。

学科分布
:除医学院以外的专业基本上都在主校区,包含了工科、理科、文科等众多学科专业。主校区又分东校区和西区,东校区有文科院系和生物、光电等专业,西区有理工院系包括化工、建筑、电气等专业 。

东校区
位置
:在武汉市洪山区珞瑜东路 415 号 。

概况
:与主校区紧密相连,是学校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济医学院校区
位置
:位于武汉市硚口区汉口航空路 13 号 。

概况
:是华中科技大学医学教育与研究的核心区域,医学氛围浓厚,周边医疗资源丰富,与多家知名医院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和地缘优势 。

学科分布
:主要为医学相关专业,如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等专业学生的培养基地,所有医学、药学、护理等专业均在此校区 。

军山校区
位置
:位于武汉经开区军山新城南部,北靠大军山,东临长江及左岸大道,西临汉南大道,中部有大军山泵站渠道穿过 。

概况
:校园总用地面积约 2050 亩,总建筑面积约 120 万平方米,可满足 2 万名学生教学科研使用。由武汉经开区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建,整体设计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大师何镜堂主持,以 “高山流水、学贯中西” 为理念,尽显楚韵风尚建筑恢宏之美 。

学科分布
:打破既有的学院概念,创新设立先进制造与新材料、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应用、碳中和与环境保护、生命科学与医疗卫生等四大交叉学部,将从契合产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地方经济的角度,培养更多新型人才 。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小黑屋|招生网

GMT+8, 2025-1-23 01:11 , Processed in 0.03687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