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文叔去年三月份研究和思考后完成的文章,受到了很多考生家长的喜欢。文叔结合最新的情况,将文章做了完善和修正,希望能给25年的考生和家长提供一些报考价值,帮助到大家。” 高考,对学生来说,是一场残酷又公平的竞争。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然而,在分数这个唯一的指挥棒下,分分分,也是高校的命门。为了抬高招生分数,装点自己的门面,招生时高校之间除了明争暗抢,巧取豪夺,另外还有很多院校偷梁换柱,瞒天过海,利用不对称的信息差,企图糊弄或者“欺骗”我们考生和家长。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和套路,可比一场精彩的商战。 下面,文叔就把最近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研究,分享出来,希望各位家长能擦亮眼睛,认清表面背后的真相,避免被套路,防止入坑。 一、大类招生。 所谓大类招生,是指将一些同一学科类或者同一院系下的几个专业合并一起作为一个志愿进行招生,学生入校后先统一进行通识教育培养,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成绩进行分流。这个改革听上去很美好,给高考时还不确定自己要读什么专业的学生更多选择。 然而,好好的经,给念歪了。我们仔细去研究各大类下面的专业,就会发现,很多高校把一些冷门、小众的专业和热门专业强行捆绑在一个大类。有些比较讲良心的院校,还会把专业关联性强的专业放在一起,而有些院校就不讲武德。 下图是天津某大学23年在山东以实验班名义招生的一个大类:智能制造与建造。但除了机械设计与制造、智能制造工程外,其他更多的是一些与之不搭边的土木类专业: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还有材料专业。 更有甚者,如下图的上海某大学23年在山东的招生大类: 里面竟然包含了29个专业!但又没有把所有专业列出来直接告诉考生和家长!!如果我告诉你这个大类还包含电影制作、建筑学、城乡规划其他毫不相干的专业,你会不会不相信?!最最出奇的是,这所大学竟然给这个大类起了名字“电气类”,可你从头看到尾,拿着放大镜都找不到电气专业的影子! 24年上海这个大学对这个大类进行了些许调整,但里面还是包含了物理学、理论与应用力学、建筑学、城乡规划等冷门小众的专业。而将电影制作放在了另外一个热门大类里:电子信息类。 二、承诺保专业。 大类招生也会因为专业的不确定性导致一些考生不敢报。为了吸引部分相对高分的考生,高校在招生时就会私下允诺保专业,将来分流时一定会给到考生自己喜欢的专业。但这些承诺无法白纸黑字,都是暗地里的口头承诺,且也是1~2年后才能落实,风险极大。 即使招生老师的承诺后期有效,但这公平么?其他分数稍微低一丢丢的考生,还想着在这个大类里通过后期的努力来个逆袭翻身,能有机会选择到大类里的好专业,谁承想这些专业暗地里已经被承诺出去了! 再往深里想,高分考生可以提前锁定好的热门专业,那其他有些关系的低分考生是否也能做到这点呢?这样,是否就破坏了高考的公平公正? 三、本硕博贯通培养。 本博连读、本硕博连读、本博贯通培养,这是近几年在高校招生计划里屡见不鲜的名词。我相信诸位家长肯定和我一样,以为这三个名词意思一致,考生录取到这样的专业,肯定就是一路直接读到博士。谁知大错特错!真相是只有教育部批准的15所高校的临床医学或口腔医学是真正的本博连读(跨过硕士阶段,本博衔接),他们在官方招生计划里给出的学制是8年。其他的所有号称本博贯通培养、本硕博连读的项目都只是高校招生的策略和宣传的手段,他们的学制都只是5年或4年!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考生进到这个项目其实还面临着淘汰,需要在本科毕业前满足学校的推免要求才能进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高校规定,本博贯通的学生如果本科期间挂科或绩点低于3.0,将会失去直博资格,仅以本科生的身份毕业。如华中科技大学就规定,本博贯通的学生如果挂科,加权成绩低于80分,就会被分流到普通班。 很多学校会在招生的专业下标注“本研贯通”,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概念。这只是说本科生可以提前选修一些研究生的课程。比如大四的学生就可以提前选修研究生课程。这样在他们进入研究生阶段时,可以更早地开始科研,更容易产出成果。同但本研贯通并不等于保研。很多人误以为一旦录取,就能直接保研或直博了。其实,保研或直博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每一步都有考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松获得的。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这里给大家普科普一个知识:本硕连读和本硕贯通培养 本硕连读,是由本科阶段直接保送进入硕士生阶段学习的一种培养方式,一般用于医学类,比如临床医学5+3,(当然也会有淘汰机制) 本硕贯通培养,是指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可以选择参加硕士课程的相关教学,通过一定的考核后,可以在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硕士阶段学习,比如在大三后就进入硕士的课程。 本硕连读,本科阶段不涉及研究生的课程。 本硕贯通,本科阶段贯穿着研究生的课程。 这是二者培养方式的区别。 但这样的信息差,谁会给我们家长讲明白?考生冲着一读到顶的愿望,牺牲学校层级和专业,到头来谁能保证他心愿的真正达成呢? 四、改名换姓,惑世盗名。 一个高校名称的好否,似乎就觉得了这所院校的水平和档次。说来也怪,名称一改,录取分数当年立马就蹭蹭上去了。譬如: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原泰山医学院),西南医科大学(原泸州医学院),天津工业大学(原天津纺织工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原南京粮食经济学院)。。。。 既然改换名称能带来这么神奇的效果和好处,那就再在专业名称动动脑筋吧!于是乎,智能制造(机械),智能建造(土木),智能感知(仪器仪表),还有智慧能源,智慧水利,智能装备等等新名词就层出不穷了。 去年教育部发文新增了24个本科专业,其中有一个是“软物质科学与工程”,由华南理工2024年新开。听上去特别高大上、特别有发展前景是吧?可据华南理工老师透露,该专业几年前学校就开了,当时叫“分子科学与工程”。为什么要改名?就因为大家一听“分子”就知道是化学相关了!这样看来,改名的目的就很赤裸裸了。无非是继续糊涂我们考生和家长。 |
|Archiver|联系方式:80051372@qq.com|问题反馈|中国招生网
( 豫ICP备2022005112号 )
GMT+8, 2025-4-3 12:52 , Processed in 0.0391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